|
发表于 2025-4-17 20:03: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安徽淮南
我所了解的徽州人
徽州人有“在家是条虫,出门是条龙”之说。意思是在家时很一般,然而到了外面则大有作为,有的更是大展宏图。
一九七一年赴蚌上学,首次有了接触徽州人的机会。那时的徽州地区除如今下辖县市区外还包括现属宣城的绩溪、旌德、宁国等县市。
徽州同学给我们的印象是,他们的语言极其复杂。不仅别地人听来如听外语,就是他们之间,哪怕是同一县的人互相之间也听不懂,只能以很不标准的普通话交流。
徽州同学给我们的感觉是老乡之间关系特融洽。在进校前互不相识的人,在进校后交往特密切。休息时间互相到对方宿舍串门,休息日结队逛街、逛公园或看电影,即便班级正在开会,如有老乡来邀外出活动,也会请假随之而出。
留校工作后,我的两个室友都是原徽州老乡。他俩上街用家乡方言说话时,被一人听到,那人即前来搭讪,双方一说果为老乡,实乃相见恨晚,双方相谈甚欢。于是那在锅炉厂上班的徽州老乡当即盛邀他俩去他家吃饭。其时他俩也把我带上。
到了约定之日,我们仨各骑一辆或学校公车或私人的自行车前往。那徽州老乡早已在自家准备了很多菜肴,午餐中我们还喝了很多濉溪(今淮北市)大曲(今口子窖)。
席间听那徽州老乡说,他只要外出,无论在什么场合,特别注意是否能觅到乡音?一旦听到,赶紧上前用乡音搭讪,接下来就顺理成章攀为老乡。
那回在他家吃完饭返校途中还有一难忘之事。饭后稍事休息,我们仨昏头耷脑地骑车返校。其时我们中一人骑得飞快,待我们追到近前时,只见他正坐在路边休息,问为何不走了?回说此前因骑得过快,见迎面来了辆公共汽车,自己赶忙刹车,可还是因车速太快,一时停不下,匆忙中,左脚赶紧伸出,蹬在了也已刹停的公交车左前轮侧,幸好有惊无险。
我们学校的徽州同学共有五十人,他们基本上每年都要聚会,就在最近还有十一个年届七十以上,最长者已近八十的原徽州同学举办了聚会。其重情重义的心态与举动令人甚为感动。
在徽州还有“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之说。这是清代流行于徽州的谚语。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是说徽州男孩子到了十三四岁就要外出当学徒学做事情,谋取生存之道或博取功名。
由于从小就外出谋生,这就引出了徽州人重老乡,重情义,互帮扶之美德。所以如此,应该是受他们曾经的环境影响所导致。徽州地处皖南山区,群山叠嶂,过去交通不便,消息闭塞。这样的环境除形成十里不同音的众多复杂方言外,更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生活习惯。更为了寻得一席生存之地,也就形成了好读诗书,储备知识之良好习惯。同时不甘寂寞,勇闯天涯。从而酿成了深厚的徽文化底蕴。
当年大量的徽州人沿着徽杭古道走出大山,落脚海内外,造就了闻名遐迩的徽商,同时也衍生了八大菜系中的徽菜,其中著名的臭鳜鱼就是当年徽商外出谋生途中酿成的一道美味佳肴。
他们在外地讨生活,为了互相帮衬照应,或叫抱团取暖,于是就形成了团结一致、结群办事的习惯。这全然生活和事业的需要而为之,更从中折射出徽州人互帮互助的古道热肠。
徽州这片沃土孕育出了如胡雪岩、胡宗宪、胡富、胡适、胡开文(墨)、胡锦涛(其祖父辈即赴当时的三泰地区一一泰州、泰兴、泰县等地经营茶叶生意)、程开甲等一众名人。他们在外或从政或从商取得业绩后又会返哺自己的家乡,使之更加美好。
徽州这边还有各种姓氏比如汪姓,吴姓,黄姓,胡姓等各自祖上立下的家训族规。内容不外乎尊老爱幼、读书求知、勤俭节约、和睦邻里等谨慎做人、认真做事之内容。
徽州人生活在文化积淀深厚的这片热土上,铸成了辛勤读书、吃苦耐劳、积极上进的性格。多少年来,在徽州这片土热上繁衍生息,书写着动人心弦的亮丽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