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7日,星期五,雨。 我特意看了下手机,是周五,周六不约而至。可是,和所有奋战在疫线的同仁一样,工作繁忙的日子,大家好像都忘记了是周几。这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白岩松老师在新闻一加一栏目的最后播放的一段搞笑视频:说出来你别不服,一秒钟答不上来你就别嘚瑟,今天星期几? 大家别看手机,请问,今天星期几?
今天的构思的主题是六村一社区的各位书记,想听听他们疫情防控的故事。 东片的井边村和云峰村离镇较远,我和曹佳商量着由东自西的顺序挨个跑,曹佳是宣传走访车的“掌舵人”,为了节省车油也是操碎了心,嗯,是敬业实诚的小伙子!
坚守换百姓平安 井边村的蒋德贵书记在我的印象中:每天都是工作日。 我的扶贫对象在井边村,因此相较而言,去的次数也就频繁了些。有时候利用周末值班的时候去走访贫困户,也肯定是能遇到他。 果不其然,在井边村朱村的检测点,我很远就看到了他的身影,人群中之所以他辨识度高的原因,让我总结的话,应该是一个字,黑。 我们互相寒暄了几句,他就忙着跟其他的防控人员交流着井边村今天的疫情防控的情况,询问着登记表上的往来人员,叮嘱大家一定要严防死守,千万千万不能出什么问题。 确实,宣州区新增的一例感染者让大家的弦绷得更紧了,特别是作为行政村的党总支书记,他更要守好井边村百姓的平安。我能感觉到他言语之间无形的压力和责任。我也知道,为了疫情工作,他一天都没有休息。但是,他不以为意说:“正常上班啊,无所谓的。” 是啊,嘴边的一句无所谓却是因为心中装着无所畏。 疫情面前,您无畏每天和村医一起为湖北返乡人员上门宣传、测量体温,您无畏病毒的来势汹汹,带动党员干部们冲锋在前。 我想,这也就是您皮肤黝黑的原因所在吧。
脚步丈量“最后一米” 我到云峰村部的时候,李学文书记正在用流动喇叭录音。我在门口一直等到他录完,他也没有察觉到我的来到。嘴里还自言自语道:“这个讲的也不知道大家可能听清楚。” 我看到他脚上的鞋满是泥巴,肯定又是到村里面走访入户时沾上的。是啊,脚下沾着泥土,心中才会装着百姓。 沿途宣传的途中,看的出来村民们很是爱戴他。 “呦,李书记,你现在是广播员啦!” “李书记,你给我的口罩我还是分不清正反面。” “李书记,上次村里打的钱收到了,谢谢勒。” “李书记,李书记……” 此次肺炎疫情期间,云峰村湖北返乡人员共17人,防控压力可想而知。所以,他的工作不仅仅是17人的上门走访,还有很多周边村民们的心理疏导,以此缓解大家的恐慌。 李学文说:“我只有都每家每户每个人跑到了,我心里才踏实,我们村要是没有防控好,我不仅愧对组织,更愧对村民对我的信任。” 是的,防疫不漏一户、不少一米,村民们也才会感觉踏实。 “各位村民请注意,现在疫情形势特别严重……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我们不防控好会出大事的……”熟悉的喇叭声“飘”进云峰村千家万户。
“不怕冷”的村书记 到红洋村三角塘防控点的时候,陈林书记正在搬宣传喇叭,喇叭电力不足,需要充电。 给我的感觉是,他好像比年前清瘦了一些。交谈中,得知他已经很多天没和家人见面了,吃喝自理所以每天就草草对付了事。 陈书记是红洋村人,为了这次的疫情防控工作,他把老家的房子简单收拾了下,就一个人住着了。他说,现在防控形势严峻,万一村里有什么突发紧急状况,我来回也方便。 曹佳临时要去拖一些应急用品,陈书记便热心的邀请我坐着他的“小电驴”载我一程。 风刮得我那个冷啊,我想大喇叭也是在寒风中瑟瑟吧。 我问他,书记,您冷不冷? “不冷啊,习惯了。” 你说,一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需要多长的时间?一个月?一年?十年? 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身体抵御寒冷的习惯,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影响自我的潜意识。
小雨夹杂着寒风,打在路边的微吐新芽的树上,愿疫情的“寒冬”早日过去,让前行的人们不再寒冷。(周王镇 彭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