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江南论坛-宣城江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71|回复: 0

话 说 票 证 一一看改革开放四十年

[复制链接]

1687

主题

1976

帖子

877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777
发表于 2018-12-17 10:45: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安徽淮南
话话  说   票 证
                       一一看改革开放四十年
        
        对于票证,如今三十岁以下的人可能觉得比较遥远,特别是小朋友们更是不知道票证为何物了。然而在那票证满天飞的年代,那东西对那个时代的人的诱惑和魅力却并不比钞票小多少。
       对于目前的许多人来说,记得的票证主要有粮票、布票、油票,其次为食糖票、食盐票、猪肉票、豆制品票、肥皂票、火柴票、香烟票(质量好些的烟)、手表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等。而在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还有些票证就显得十分稀罕,如专用于供给高级知识分子的猪肉、白糖、黄豆、香烟等特殊供应票;供给一般老百姓的布鞋票(若不买鞋就可买一尺二寸棉布)、胶鞋票等;七十年代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还有外汇券、侨汇券等,而这两种票证却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八十代前后,我还在蚌埠市工作,常为节省二两粮票,经常到火车站里买那二两一小包且不要粮票的饼干果腹。有时实在混不进去时还得说好话借不相识的旅客的车票再花5分钱买一张站台票进站。虽说多花了5分钱,但节省了粮票,还是觉得很值。也是在那个地方,有一回当地的许多女同志听说百货公司有一批用于包装棉布的尼龙质料包皮布销售,就争相前往买来做衣服穿,为的是节省每个人份内为数不多的几尺布票。
        七十年代末,有一次我赴J省N市出差,在一小吃店吃每碗二两的酒酿元宵。在我后来的两个食客中其中一人在仔细看了看他们的食物后问另一人:这是几两?另一人答:二两。前者又问我的是几两?我答:二两。前者对另一人说:怎么他(指我)的既有酒酿又有元宵,而我们的却只有酒酿没有元宵?他对另一人说:快去问问,是不是服务员弄错了。听到此,我慌忙吃完碗里的食物,趁服务员未来之际赶紧走人。我想,万一要是因服务人员大意而将本应是三两的而只收了我二两粮票,让我再补上一两粮票,岂不亏大了?
       八十年代初,我调到宣城工作,一外地亲戚帮我弄到了一张当时特紧俏的上海产“永久”自行车(与当时同样紧俏的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被称为结婚时必不可少的“三转一响”)票。当时如获至宝,辗转弄到此地后,七年间,伴着我每天来回骑车共34公里上下班。如今,这辆老座骑虽然基本退休,但还能发挥用。
        原先的“三转一响”如今已升级”三子(票子、房子、车子)一电(家电)。如今我们的生活与以往无可比拟。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票证渐渐离我们远去,众多收藏爱好者都将那些早已难觅因而弥足珍贵的票证视为珍品。在众多票证中,全国粮票及各种地方粮票均十分看好。特别是当年上海发行的半市两粮票是全国各种粮票中面值最小的,也因如此,上海人被叽为“忒精明、会算计”。而我至今颇为遗憾的是当年大串联时未能象有些人那样多换些全国各地的地方粮票以作纪念。不过那时真的要换却是从自己口中抠出来的,我现在已无法想象自己那时能否下得了如此的决心?
       与世界上所有事物一样,中国大陆五十至八十年代流通的票证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打着时代的烙印,同样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它适应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百姓生活的需要而产生,也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发展而消亡。如今中国的老百姓再也用不着那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票证了。这是时代的变迁,更是历史的进步。特别是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在总结、吸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种种经验教训后,得出了中国要想继续发展,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经济这样一个无可辩驳的结论的结果。
        票证留给我们的是不尽的思索。现在说票证不仅是一种怀旧情结,更是要时时记住这段历史,决不希望当年那五彩缤纷的票证再度进入我们的生活。如今虽然不再用票证,但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处于生活资料匮乏状态,改变这种状况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努力。  说   票 证
                       一一看改革开放四十年
        
        对于票证,如今三十岁以下的人可能觉得比较遥远,特别是小朋友们更是不知道票证为何物了。然而在那票证满天飞的年代,那东西对那个时代的人的诱惑和魅力却并不比钞票小多少。
       对于目前的许多人来说,记得的票证主要有粮票、布票、油票,其次为食糖票、食盐票、猪肉票、豆制品票、肥皂票、火柴票、香烟票(质量好些的烟)、手表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等。而在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还有些票证就显得十分稀罕,如专用于供给高级知识分子的猪肉、白糖、黄豆、香烟等特殊供应票;供给一般老百姓的布鞋票(若不买鞋就可买一尺二寸棉布)、胶鞋票等;七十年代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还有外汇券、侨汇券等,而这两种票证却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八十代前后,我还在蚌埠市工作,常为节省二两粮票,经常到火车站里买那二两一小包且不要粮票的饼干果腹。有时实在混不进去时还得说好话借不相识的旅客的车票再花5分钱买一张站台票进站。虽说多花了5分钱,但节省了粮票,还是觉得很值。也是在那个地方,有一回当地的许多女同志听说百货公司有一批用于包装棉布的尼龙质料包皮布销售,就争相前往买来做衣服穿,为的是节省每个人份内为数不多的几尺布票。
        七十年代末,有一次我赴J省N市出差,在一小吃店吃每碗二两的酒酿元宵。在我后来的两个食客中其中一人在仔细看了看他们的食物后问另一人:这是几两?另一人答:二两。前者又问我的是几两?我答:二两。前者对另一人说:怎么他(指我)的既有酒酿又有元宵,而我们的却只有酒酿没有元宵?他对另一人说:快去问问,是不是服务员弄错了。听到此,我慌忙吃完碗里的食物,趁服务员未来之际赶紧走人。我想,万一要是因服务人员大意而将本应是三两的而只收了我二两粮票,让我再补上一两粮票,岂不亏大了?
       八十年代初,我调到宣城工作,一外地亲戚帮我弄到了一张当时特紧俏的上海产“永久”自行车(与当时同样紧俏的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被称为结婚时必不可少的“三转一响”)票。当时如获至宝,辗转弄到此地后,七年间,伴着我每天来回骑车共34公里上下班。如今,这辆老座骑虽然基本退休,但还能发挥用。
        原先的“三转一响”如今已升级”三子(票子、房子、车子)一电(家电)。如今我们的生活与以往无可比拟。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票证渐渐离我们远去,众多收藏爱好者都将那些早已难觅因而弥足珍贵的票证视为珍品。在众多票证中,全国粮票及各种地方粮票均十分看好。特别是当年上海发行的半市两粮票是全国各种粮票中面值最小的,也因如此,上海人被叽为“忒精明、会算计”。而我至今颇为遗憾的是当年大串联时未能象有些人那样多换些全国各地的地方粮票以作纪念。不过那时真的要换却是从自己口中抠出来的,我现在已无法想象自己那时能否下得了如此的决心?
       与世界上所有事物一样,中国大陆五十至八十年代流通的票证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打着时代的烙印,同样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它适应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百姓生活的需要而产生,也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发展而消亡。如今中国的老百姓再也用不着那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票证了。这是时代的变迁,更是历史的进步。特别是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在总结、吸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种种经验教训后,得出了中国要想继续发展,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经济这样一个无可辩驳的结论的结果。
        票证留给我们的是不尽的思索。现在说票证不仅是一种怀旧情结,更是要时时记住这段历史,决不希望当年那五彩缤纷的票证再度进入我们的生活。如今虽然不再用票证,但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处于生活资料匮乏状态,改变这种状况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宣城江南论坛-宣城江南网 ( 皖ICP备17022277号 )

联系QQ群:10880711    广告招商电话:13305635125

皖公网安备 34180202000386号


举报电话:13305635125 举报邮箱:1159155129@qq.com

Powered by 宣城江南论坛 © 2013-2019

友情链接:滋美肌面膜电炉打桩机无锡纹绣培训不锈钢雕塑雕白块陶瓷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