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藏公路及二郎山
“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
古树哪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
羊肠小道哪难行走,
康藏交通被它挡那个被它挡;
二呀么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
解放军,铁打的汉,
下决心,坚如钢,
要把哪公路修到西藏!
不怕那风来吹,不怕那雪花飘,
起早哪晚睡忍饥饿,个个情绪高;”
……
以上是五十年代初在老家时,常跟着我小舅舅等一伙大男孩唱的《歌唱二郎山》这首歌。估计他们是在小学里跟老师学的。
上学后,我逐渐知道了二郎山、康藏公路(一九五五年改称川藏公路)及建设情况等。
川藏公路东起四川雅安,西至西藏拉萨,全长二二五五公里,其间翻越十四座海拔三二OO至五OOO米的大山(如二郎山、雀儿山等),途中横跨金沙江、怒江等十余条水流湍急的河流,全路共架设桥梁二三O余座。
一九五O年四月,在毛主席“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指示下,十一万军民开工兴建。工程历时四年八个月,于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正式通车,从此结束了西藏不通公路的历史(五十年代有一部电影《五彩路》就是以此为背景)。
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在张国华军长率领下进藏,部队承担了公路的勘测、设计和施工等任务。筑路期间,部队采取边行军边施工的方式推进,做到了进藏与修路齐头并进。
那种地方地质状况极端复杂,因此修筑公路难度也极大。其施工区域冻土层厚达一米以上,地面覆盖着一至二米的积雪,气温常低于零下二十度,山高无路,行动极其困难。
那时施工条件也极差,战士们及民工主要靠钢钎、铁锤等原始工具工作。
由于离后方遥远,加之交通条件极差,筑路大军生活物资补给跟不上,人们只能长期以代食粉充饥,饮水则依赖冰雪融化。在生活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我们的人民子弟兵及民工吃尽千辛万苦,最终完成了这项艰巨工程。
施工过程中,山体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等频繁发生。仅雀儿山段就造成三百人牺牲,日均牺牲人数最高达二十余人。仅二郎山路段(约二OOO多公里)平均每公里牺牲人数高达七人,是全线牺牲人员最密集的路段。筑路期间共牺牲了三千多名部队官兵和一千多名藏汉民工。特别是在修筑怒江大桥时,一位战士因连续作业身体极度疲乏,不慎掉进十多米高且正在灌注水泥的桥墩里,巨大的桥墩里面的混凝土迅速凝固,战友们虽想尽一切办法也未能将他救起。最后只得流着泪将他筑进了桥墩。因此,在这条三一八国道咽喉处有一座永不拆除的桥墩,那就是为纪念牺牲的英雄。如今,从此借道入藏的车辆经此时都会鸣笛向英雄致敬。
七十年前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通入西藏,西藏仿佛是与世隔绝的圣地。为了达成统一促进与藏区的交流互通,当初中央决定组建建设军团,修建一条史上绝无仅有的通途一一川藏公路。
七十年过去了,如今我们国家的交通发达之状有目共睹。至二O二四年末,中国公路总里程已达五四九.O四万公里。在先辈们英勇付出的基础上,我们国家的交通状况今非昔比、日益发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