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9-13 17:13: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安徽宣城
说说中共党史上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孙中山先生为了联俄联共,于1925年在莫斯科成立了中山大学。其招生对象除了国民党人,还包括许多共产人,是一所中国大革命时期培养政治理论骨干的学校。
此后到1929年,每年都会有一批人赶赴中山大学学习。在那几年里,莫斯科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精英荟萃之地。
由于蒋介石为代表的反动派于1927年发动四.一二政变,国共决裂,致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失败。随后,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7年7月发表声明:“取缔”中山大学,并与之断绝一切关系,同时命令各级组织严禁再向莫斯科派遣学生。到1930年夏,莫斯科中山大学宣布解散。
中山大学虽被解散,但对中国现代史却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其中尤以在此间产生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闻名于世。
1929年夏,中共支部局在中山大学召开了“十天大会”。在对代表王明路线的支部局决议进行表决时,500多名学员以压倒多数坚决反对以王明为代表的所谓百分之百的布尔克对中国革命的横加指责和断然否定。当时支持支部局决议的仅有29人,其中有一个还是当时不满18岁的徐一新。当时有28个人坚决支持党支部局的决议,徐一新则“摇摆不定”,故被称为半个布尔什维克。“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说法便由此产生。
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有王明、博古(秦邦宪)、张闻天(洛甫)、王稼祥等。1930年,“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回国后,各自走上了不同道路。有的英勇牺牲,有的背叛了原本的理念,还有的成为了王明的对手。
以共产国际代表和忠实执行者自居的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专横跋扈,颐指气使,他们以太上皇自诩,处处排挤、打击毛主席及其代表的正确主张和路线。
他们在战略上信奉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堡垒主义,在战术上实行两个拳头打人的错误策略,失败后又采取了放弃斗争的逃跑主义,致土地革命走了许多弯路。使得革命力量在红区损失百分之九十以上,在白区损失百分之百。直到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才拨正了中国革命的航向,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才不断走向最后胜利。
可见,虽然历史风云变幻无穷,但最终还是由人民群众(来自人民群众且能代表广大群众利益的英雄人物)书写。这是无法抗拒的历史规律使然,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体现,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