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市司法局
8月20日,随着书面调解协议签订,广德市升平街道钱村村谢某林与王某两家长达六年的邻里纠纷终画句号。这场因宅基地让渡、化粪池修建引发的矛盾,在升平司法所调解员运用“六尺巷调解法” 的耐心调处下,既守住了法律底线,又维系了邻里乡情,实现法理与情感的双赢。
8月19日,谢某林向升平街道调委会求助,称新建住宅院门正对王某化粪池,影响生活。回溯纠纷:2018年王某建新房时,谢某林父亲谢某柱主动让出3米宅基地助其扩建;2020年谢某柱去世后,2022年王某在房屋东侧铺化粪池占公共道路,谢某林与兄弟谢某玉捣毁化粪池,双方首次起纠纷。同年下半年谢氏兄弟外出,王某再度铺化粪池。
2024年春节后,谢氏兄弟在老宅建新宅,院门设至原公共道路尽头,恰对化粪池。谢氏兄弟多次协商迁移,王某妻子以“化粪池在先、大门在后”拒绝,矛盾升级。2025年8月19日上午,谢氏兄弟欲硬化道路封化粪池,叫来混凝土搅拌车,王某妻子躺路阻拦引发警情,邻里关系彻底破裂。
接到求助后,调解员立即进村梳理纠纷脉络,秉持“法理情融合”原则多次登门:一方面讲解《民法典》《土地管理法》中集体土地规定,明确权益边界;另一方面以“六尺巷典故”借古喻今,用“远亲不如近邻”疏导情绪,唤起双方对谢某柱在世时和睦过往的记忆。
调解遇僵持时,调解员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守法律底线明确土地归属,结合农村巷道习惯调整方案。8月19日中午,双方达成初步共识 —— 王某同意道路施工,谢氏兄弟保留化粪池位置,施工推进。
8月20日上午,调解员邀双方至钱村村委调解室,经 “背对背”沟通与“面对面”协商,最终达成一致:王某同意将化粪池迁到道路东侧小树林,谢氏兄弟负责新化粪池施工及管道衔接;谢氏兄弟出资硬化公共道路并延伸至王某屋檐滴水处,多余区域供王某作停车位。调解后,调解员制书面协议并约定定期回访。
“处理邻里纠纷要刚柔并济。”升平司法所负责人表示,刚性层面以法律为基,靠调查固定事实、明确权责;柔性层面以乡情为纽带,用沟通消解对立。面对积怨深的矛盾,先以“乡情”缓和气氛,再凭调查与法律解读明是非,最后找利益平衡点,实现纠纷长效解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