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瓜与西瓜皮
夏日里能吃上一通甜脆汁多的西瓜,其惬意之状实难言表。
据史料记载,西瓜源自非洲一些沙漠地区。由于其贮水能力强,故成为野生动物饮水源之一。
初时西瓜属野生,个小。后经人类驯化、培植、改良,逐步进化成今天之模样(如今仍在不断培植更优的品种,如上海的8424,海南的麒麟瓜,宁夏的硒砂瓜等)。当初西瓜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这样看来至多也就一千多年。由于它来自西域,故被中国人称为西瓜。
一般人们吃西瓜后将瓜皮丢弃乃是惯常做法。不过在农村,人们将其切碎后喂禽类或直接喂猪或作肥料。
西瓜有清热、去火、利尿等功效。于是有人将其表皮切成细条,或晒干后用以泡茶或盐渍后凉食或炒菜等。往往一个夏季或延至秋初,一家人吃个数百斤西瓜不算回事。
五六十年代在白湖农场时,西瓜都是从各地觅的良种。由于培植有方,最大的长到三十多斤。那时仅售四分钱一斤,若逢下雨天凉,即持续降价,三分、二分、一分,最后只能喂猪了事。
有一回住我们一大队旁边隔着篮球场的公安部队一战士单手托一买的西瓜,嘴哼小曲走向营房,在经篮球场时,脚踩在一大片晒的编凉蓆用的极滑溜的蓆草上,冷不防被滑了个仰八叉,西瓜当即粉身碎骨,引得部队和大队家属宿舍的人们发出一片哄笑。
六七十年代时,上海居民去水果店买西瓜都带铝饭锅或大盆等盛器,因为店家只卖瓜肉不卖皮。说是瓜皮经加工后制成西瓜醬出口换外汇。如此一方面使西瓜得以综合利用,另一方面对于环境卫生也是好处多多,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里。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能净得无皮瓜倒也是一桩极划算之事。再说瓜切开后,一眼可见优劣,省却了隔着皮不见真容而难以抉择之烦恼。
当然,挑西瓜也颇有讲究。先察言观色,须表面纹路清晰,蒂要小,再用手叩击,发出稍脆的啪啪声,多为优者。
说到上海人吃的西瓜都是由外地送达是无疑的。除陆路外,如我们老家崇明则是经水路运送。那时生产大队将各生产小队所售西瓜用机帆船运往上海。其时各生产队用车将瓜运到岛上两个码头之一,堡镇港。然后将瓜逐只从车上搬下,再逐只搬到船上,码放稳妥。到上海后,依样逐只搬至所雇车上,再运往市场。
八十年代后,各家自种的瓜或独自或合伙以上述方式运到市区出售。至于销售方式或自设摊点或让亲戚朋友帮忙堆在家门口叫卖。
如今城里人吃西瓜,皮大多被当垃圾扔了,似觉可惜。当年上海的做法很值得推广。若有厂家将瓜皮制成醤菜、咸或甜的西瓜酱什么的当属综合利用之良方优策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