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又老三”
这句话,是指家中老大穿过的衣服小了,给老二接着穿,老大老二穿后坏了,再缝缝补补给老三穿。
这句话,不仅是说明那时候家境贫寒,还有,就是你有钱,也扯不到布,为什么呢?没布票!那个时候,物资缺乏,需计划定量,买布要布票,买米要粮票,买油要油票,买肉要肉票、、、、、、
几十年前,每人每年布票定量是一丈六尺,都是扯布回家到裁缝店里量身定做衣服,也有的是,布买回后,自己做,买布一般都是到老十字街百货公司布匹柜台扯布,因那布匹专柜比一般的布店大些,品种也稍微多点,
当时收入都不高,而且买布要凭布票,想去买布前在家中提前把需用布票剪下来准备好再去商店,光有钱还不行,看中哪块布料就指给布店营业员看,营业员取出客户指定的那卷布,用长长的黄色木条尺量好后再用白色的划石粉划一条线痕,用剪刀顺着线痕剪个布口,沿着布口撕下,剪好布后结账,那时,收付款的方式方法很特别好玩,当时,称为“滑绳算账”,营业员接过客户钱和布票,最后把钱和布票,连同客户买的布名称数量单价金额填写的一张表放一起,再用一铁架子夹住,夹在柜台上方拉的一根铁丝上,当时,收银台周边几个售货柜台,都有根铁丝从柜台拉到结账的收银台,营业员将夹子用力划滑到收银台,收银台会计算好账,开好发票,连同找回的钱,同样用那个铁夹子夹住,再从铁丝上划滑到售货柜台,营业员将票据和找的钱,如数点交给客户,就算买卖结束了。
这个滑绳算账,跟现在超市的结算性质,是不是相似,真不知道当时,是谁发明了这个滑绳算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