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毕业,因家庭贫寒,我想干脆,填报志愿选宣城师范吧,一是少花钱,二是很快初师就毕业,一毕业就能工作,即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问题,班主任老师知道后,去我家找了我父母,说根据你家孩子在班上学习成绩,填报宣城中学是首选,这样,父母听了同意老师的意见,要我上宣城中学,就这样我的志愿填报了宣城中学,并被录取。读中学一年级时,“自然灾害”还在继续中,那时候,户口粮油关系全部转到宣城中学,学校统一要求安排住校,安排在学校的食堂就餐,学生的粮油标准虽略高于居民,可是,饥饿依然。
在学校饭堂吃饭还有段小故事:
吃饭的饭堂在礼堂里,初中部和高中部在一个饭堂里,按班级编排桌次,每桌8个学生,有的班级有尾数不够一桌8人的,只有3、5人不等,初中部学生没高中部学生粮食指标多,打在饭桶里的饭就少一些,再就是有人数之差,所以,饭桶里打的饭量就有了差异的,这些情况,同学们也是知道的,好家伙,这个秘密被初中部学生利用,开饭时,初中部的学生在饭堂还没开门时,就早早地守候在门口,等门一开,冲进饭堂,“调马换将”,将自己饭桌上的饭桶换回高中部的饭桶,几次高中部的学生拎着饭桶去食堂申诉说理,为什么会这样?之后被学校发觉,对相关的学生,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张贴告示,安排专人看管,制止了这一现象。
为了让家里的父母兄弟们能够分享我在学校里的伙食待遇,有时候,乡里的同学周末回家,我就把他们的晚餐周转借来,连同我的晚餐一起带回家,妈妈再参和一些野菜,全家够糊一餐了,不过,在下周我必须用一餐晚饭还给人家,自己只好挨饿一顿了。
我们学生与居民一样,也被安排去农村支农,做义务工,一次,我们被安排去县供销社的联系点——周王,还带着被子在那住,有班主任老师陪着我们在那住,那时我们学生还没过童年,只有十三、四岁,什么活都不会干,也只是在做个样子,“磨洋工”,也出不了什么力,再因吃不饱也没力气出,可到吃饭时,同学们劲头倍增,一哄而上地哄抢,不听指挥,几次弄得老师没的吃,我们班主任老师还是个女孩,年纪也不大,有时还被学生们气的哭。跑到供销社下乡干部那诉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