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村第一位朋友吴发,他是乡村的第一代赤脚医生。那时,整个大队有十几个生产队,从第一个生产队到最后一个生产队有十几里路远,有的生产队还在深山老林之中,跑个来回得大半天的时间,当时通讯又不发达,有的是到他家来喊他出诊,有的是将病人送到他家来诊治,不管是如何给病人看病,他都是兢兢业业,认真负责,深受全大队的社员乡亲们好评爱戴。
记得当时有一次,陪他来宣城采购药品器具,因采购的药品较多,时间晚了,晚上就住在我家,饭后,我俩聊起了我们两家的一些状况。随后我问他,是什么时候开始做赤脚医生的,又是怎么学会这些医技的?他告诉我说:现在,乡村大多都有了赤脚医生。
因医科专家奇缺,一时培养不出那么多有医学方面专业的医生,只有培训一批略懂医术的赤脚医生来应急所需。因而,在乡村里,赤脚医生就应运而生了。也就被大队推荐当上了赤脚医生。
乡村里的赤脚医生,因没受过系统的学习,医学,病理等知识是比较低的,大病、重病治不了,复杂的病更不用说了。赤脚医生能解决的问题,通常是一些头痛脑热,擦损外伤等小病而已。虽说是小病,但能治理能解决,也大大方便了村民社员。
在乡村当赤脚医生很辛苦,白天还得赤着脚参加生产队劳动,夜晚还要挑灯自学医学知识。其次,由于贫穷落后,医疗设备十分简陋。除了一个药箱,几片普通的药片,一支针筒,几块纱布,别的就少得可怜。
尽管难苦,还是尽职尽责,满腔热情地为人民服务。不管深夜还是风雨交加的日子,只要有病人,就会出诊,就会认真地为病人看病打针发药。自己治得了的,就一心一意尽力去治。自己治不了的,就建议送医院治,有时还亲自陪着送去。
乡村的赤脚医生,医术虽不高,但服务态度认真负责。常背着红十字药箱,穿着白褂,挨家串户走访社员乡亲们。尤其是流感时期或流脑时期,赤脚医生的责任更大更辛苦,不但走家串户发药,还得讲解预防知识、、、、、、”
听了他如此这般的表述,更加对他刮目相看了,一个乡村的赤脚医生,思想境界这么高,能够如此地全心全意地为乡亲们服务,确实是受人尊敬。 当年的赤脚医生就是生产队或大队的卫生员,目的是为了解决交通不方便的乡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搞分田到户后,搞的是市场经济,搞的是私有制后,赤脚医生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村医务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