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江南论坛-宣城江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61|回复: 0

无尽的呐喊 不屈的抗争——《遥远的婚约》观后

[复制链接]

2468

主题

2799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000
发表于 2019-7-4 15:17: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安徽淮南
本帖最后由 霜晨 于 2019-7-9 08:54 编辑

无尽的呐喊 不屈的抗争——《遥远的婚约》观后

        37集知青电视连续剧《遥远的婚约》,其男女主人公的坎坷命运不由引起观众,特别是有此经历者的强烈共鸣。错综复杂的矛盾、精彩绝伦的情节真实地再現了这代人难以忘怀的人生旅程与峥嵘岁月。剧中主人公所经受的苦与难随着剧情的依次展开令人荡气回肠、潸然泪下。

        该剧以男女主人公刘思杨与乔慧敏的爱情为主线、以李大傻、王富贵、马家骏等为首的与主人公对立的一群人为副线展开,向今天的人们讲述了那个年代里一群从城里下放到农村的年轻人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作品虽然说的是发生在东北大地上的知青故事,但却是当年中国大地上几千万知青生活的缩影,是新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该剧写出了知青们下乡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的境遇,堪为那代人蹉跎岁月中一首不甘沉沦、奋发向上的壮丽史诗和无尽颂歌。

        作品以细腻而饱满的笔触,辛辣而睿智的语言,复杂而多变的情节,生动而丰满的形象深刻揭示了那个年代里知青们与农村落后势力及知青内部的种种矛盾;也充分展现了刘、乔二人对社会,对他人满含的爱心;更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以李大傻、王富贵、马家骏等为首的农村、城市落后势力对知青们追求新生活的阻挠,并给予了极其愤怒的批判和鞭笞。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作品紧贴时代的脉博,将人物不同的命运置于广阔的社会场景,以敏锐的眼光,无比的热情,高度颂扬了这代人在艰难困苦中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当年的一伙小青年与命运不屈抗争的画面如一幅长轴画依次呈现在观众眼前。

        当李大傻、李大丫以极其无耻的手段,用安眠药将乔慧敏迷倒以达到他们所谓传宗接代之目的时,令人无不对他们的恶劣行径恨得咬牙切齿!

        当长达十年的文革结束,1977年恢复高考,乔慧敏与刘思杨等考上大学后,李大傻等又百般阻挠乔上大学。阻挠不成,他们又多次闹到学校,让平静的校园里仿佛被丢进了一颗炸弹,弄得整个校园鸡犬不宁。他们不择手段地要乔退学,以莫须有的罪名要挟学校开除刘甚至要将刘告上法庭等。

        面对接踵而至的磨难,刘展示出极其广阔的胸怀。他眼光远大、目标明确,将一切寄托于未来;他坚信:乌云终究遮不住太阳;任凭磨难有多残酷,总有出头的一天;他的信条是:这些磨难算不了什么,将来都会成为我们这代人难得的精神财富。因此他才能从容不迫、笑对人生、不断摆脱一个又一个困境。

        他给人的感觉是无论前途满布荆棘或万丈深渊,他都义无反顾、一往无前!他给观众留下的是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宁折不弯、勇于担当的硬汉形象。

        不但如此,他要求后代要多读书,要明事理,同时做到“贫家净扫院,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菜根潭》)。也就是说,人的气质与品性是由内心世界决定的。一个精神富足、内心美好的人,虽然生活得清苦,依然能散发出迷人的气质,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佩。苏轼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属此理。

        同样,在种种难以忍受的困境下,乔慧敏追求真正的爱情,为了恋人,为了整个知青点的伙伴们不被整垮,她忍辱负重,甘愿牺牲自己,义无反顾地跳进了火坑;她处处顾全大局,顾全他人利益,她以顽强不屈的品格向观众展示了那个年代里一个看似柔弱无助,内里却刚毅不阿的女知青的感人形象。

        当在她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逼成婚后,知青点的伙伴们送她一件大红毛衣;自制一顶木轿接她回娘家(知青点),大家凑了不多的钱为她办了一桌“丰盛”的宴席;最后送她回王家时,患难与共的伙伴们全体向她下跪,象送英雄一样送她赴征程。看到这里,不禁让人热泪涟涟。

        尤其是刘思杨遇车祸后,为了恢复他的记忆和支持当年由刘抚养大的栓柱出国深造,乔毅然辞去文化厅厅长职务,到社科院当一名普通研究员,让栓柱放心出国,自己也能腾出时间帮刘恢复记忆,以挽救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学者。这样的人间大爱,这样为一个自己深爱了30年的恋人所作的付出,显示了乔无可比拟的博大情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在那落后势力横行的年代里,这样的两个人物,为了追求平等、自由、幸福,他们坚持再坚持,最终收获着人生难得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春笋一般,顶开顽石或坚土,在明媚绚丽的春天里,吸吮着阳光雨露顽强生长。

        剧中还有一个令人痛恨的小人。那就是靠着当官的父亲在文革结束前夕被推荐上了大学的马家骏。这个人头脑聪明灵活,但他不用在正事上,而是为了一己之利,处处与刘作对。他追求郝佳丽,郝却爱着乔的恋人刘思杨。为此马使出浑身解数,以图扳倒处处高他一筹的刘,非得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他利用种种关系,最终将还抚养着一个孤儿(因受李大傻欺负而自尽的农村寡妇的儿子,之前其夫因救刘不慎被锯倒的大树砸倒身亡)的刘分配到了边远地区。

        十年后,文革浩劫终于结束,一切都逐渐回到正道上来。然而,他们的感觉并不比在知青点时好多少。虽然物质生活不再那么窘迫,但精神生活却并不轻松,反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诸如事业、家庭、爱情、婚姻、孩子教育等问题接踵而至,千奇百怪的矛盾千丝万缕般紧紧缠绕在他们之间,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如果说那代人所经历的苦难是催人奋进的号角,那末最后收获的则是无可比拟的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不由为 这代人当年为国分忧作出的巨大贡献与牺牲大声疾呼!愿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为我们民族的未来勇担重任。

        一切终究回归了正道,有理想、抱负的人都有了生活中的位置,有情人终成眷属,一切小人都受到了历史的惩罚,曾走过弯路的人也都改邪归正,正直的人们扬眉吐气。

        三十年前,一伙小青年插队到农村,三十年后,他们的子女大学毕业后到他们的父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当村官,带领乡亲们奔小康。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充分说明历史不会倒退,社会终究会依其固有规律发展,所有活跃在生活舞台上的人都收获着好有好报或恶有恶报之果实。但是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未来的道路上依然会有众多明的暗的障碍挡道。只有多手准备,才能从容应对,少走或不走弯路。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苏联歌曲“小路”)

        一曲终了,生活又恢复了暂时的平静。掩卷沉思,会让人想到:历史是未来的根须,在未来的道路上肯定还会有种种磨难等待着人们。只有坚贞不屈,矢志不渝,不断摆脱新的桎梏,向着既定目标前行的人,才能成为大写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宣城江南论坛-宣城江南网 ( 皖ICP备17022277号 )

联系QQ群:10880711    广告招商电话:13305635125

皖公网安备 34180202000386号


举报电话:13305635125 举报邮箱:1159155129@qq.com

Powered by 宣城江南论坛 © 2013-2019

友情链接:滋美肌面膜电炉打桩机无锡纹绣培训不锈钢雕塑雕白块陶瓷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