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7-3 16:25: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安徽合肥
本帖最后由 霜晨 于 2019-7-9 08:56 编辑
6773(二)
那时庐江全县共8个区,我们在半年时间里跑遍了这8个区及许多个公社,交通方式是以步行丈量庐江的山山水水。
其时,一行人敲锣打鼓,或唱着歌行进在大路小道上。特别是队里那位唯一的小提琴手,每次行军时,比如小提琴、手风琴、大贝斯、新疆舞手鼓、藏、蒙舞蹈服装等,都由他一肩挑之。因此这位张同学被我们称之为老黄牛。
那时条件差,演出场地主要是在农村土台子上,偶尔能在有礼堂的区机关所在地演出一场,但因场地不够大,容纳不下许多观众,所以还是在空旷地或学校操场上来得畅快。
如今只能在影视刷中看到那个年代我们那时的着装。一身旧军装,军球鞋。军帽上别有红五星,军上衣内是白衬衣,两袖卷到臂弯处,这是当时的标配。
其时,由主方搭好舞台,在台口挂上两三盏亮度与1000瓦电灯泡差不多的汽油灯即可。
那时演出,如果能偶尔遇上有扩音机的地方那真是谢天谢地了。一般情况下都是自唱自跳,当然不在场上的演员都会在台后侧帮唱。特别象《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这类节奏快、动作幅度大的舞蹈节目,一遍下来,个个衣衫湿透、气喘不已。有时在有地板的舞台比如庐江大戏院演出,那就能大大奢侈一回。众人不仅双脚震得地板发出巨大响声,就是弯腰双手掌着地的动作,也会使地板发出巨大的“咚”的一声。还有跳“亚非拉人民要解放的演员,每演出前,满脸、满颈都得涂上黑油彩,为不弄脏白衬衣领子,就用廻形针将长条白纸折跨夹在衣领上。有一次在一土台子上演出,因刚下过小雨,地面湿滑,有一节目中有个双飞脚的动作,因此前滑了一下,当我双脚向左前方飞出超过头顶高度时,突觉身体后倾即将倒地,如倒下去节目就砸了。就在臀部将着地时,我用左手掌猛一点地,身体即刻弹起,然后双脚落地,完成了动作,终未出纰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