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市林业局
日前,宣城市在省内探索建立的首批林业碳汇标准地,其首次监测成果出炉,标志着南方集体林区同纬度水热条件下的森林碳汇有了实际可见的“参考”。森林碳汇能力的大小,不仅受纬度、海拔、降水、温度等多重自然因素影响,同时更多地受到采伐、种植作物等人为活动的干扰,实际吸收二氧化碳的水平变化较大。为准确监测近自然状态下森林碳汇的真实能力,2025年宣城市联合中春环保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在市域范围内两个国有林场,以天然林和符合规范的人工林为长期监测对象,开展了省内首批林业碳汇标准地项目建设,并于今年6月实地开展了首次监测活动。
监测成果显示,东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代表性的、以壳斗科树种为主要建群种、未遭受干扰的天然(次生)林,单位面积生物量为107.78t/h㎡,单位面积碳储量为64.86tC/h㎡,年均单位面积减排量为0.4303tCO2-e/(亩·年)。在东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以湿地松为主要树种、造林后无(少)人为干扰的人工林,单位面积生物量为116.89t/h㎡,单位面积碳储量为54.70tC/h㎡,年均单位面积减排量为0.9073tCO2-e/(亩·年)。
据悉,我市开展的林业碳汇标准地建设,系安徽省内首批原创林业碳汇科研项目,重点围绕森林碳汇能力“基准线”开展探索性研究和实践。此次打造的标准地具有南方集体林区典型代表性,开展的监测样地结合地形地貌具有精细化监测特点,整个监测额外对森林植被盖度和乔草灌木物种进行了特别调查和资料存档。
下一步,我市将通过国有林场严格落实保护性措施,有效避免标准地人为干扰;相关监测采取“共享科研”方式常态化推进,成果向全社会公开;同时综合考虑标准地森林水文和森林气象的可拓展性,规划通过长期的监测数据累积,推进林业系统性“数字化”建设。(周永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