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公交车的前世今生
中国最早的公交车是一九零六年二月十六日在天津投入运营的有轨电车(俗称“白牌电车”),由比利时商人投资的天津电车电灯股份有限公司运营。
上海最早的公交车是由华商董杏生创办的公利汽车公司于一九二二年八月十三日开通的静安寺至曹家渡环线公共汽车。
五十年代在上海,看到的公交车共有公共汽车、无轨电车(以电力驱动,车行线路上方有两根输电线,由车顶上方两根连接杆头上的卡槽与电线连接)和有轨电车(也由电力驱动,地面有凹槽轨道,车轮循轨道行驶,车上方也有两根输电线,车顶也有两根连接杆)。现在看来,以上这两种电车是符合环保理念的。
以上后两种车有时车顶上的连接杆会与输电线脱离,车子失去动力即停下,于是售票员下车将杆子梢头的卡槽卡上电线,车子即恢复行驶。
无轨电车除动力不同,外形与公共汽车基本类似。七八十年代前,南京也有无轨电车。
小时候我对有轨电车(四站内仅三分钱)情有独钟。主要是车未到就先听到叮当叮当的铃声。同时在车厢地板上有与驾驶室地板上同样的直径约五厘米的圆形踏板,脚踩上去就会发出叮当叮当的铃声。于是我在家人带带领下上车后常会踩个不住(有的却不响,可能坏了或关了)。
有轨电车的驾驶方式很独特。因它循轨道行驶,所以无须方向盘。并且驾驶员是站着操作。左右手各抓一个水平方向长约半尺左右的连杆(连杆另一头与轴心连接)顶头的垂直小把手,然后左右手分别顺和逆时针旋转连杆,车子即缓缓前行。
以前从上海市区往吴淞码头,必乘51路公交。在四川北路天通庵起点站排队上车。工作人员先让排坐队的人上,待座位满员后再让排立队的人上(24公里左右车费两角)。而其余线路的公交车都是前后两个门同时任乘客拼力挤着上,如此情形则给窃贼提供了方便。
那时公交车乘客众多,售票员总是要从车的一头艰难地挤过密匝的人墙售票。于是为图方便更为优惠,上班族就购买月票乘车。在上海的公交车上,一路都会听到售票员“车票码起来,虐票请彻示”的提示话语。
原先被称为城市的地方才会有公交车(城市或县城间有长途公交车),而县城内是没有公交车的。特别是那时还没有私家汽车,公交车就显得极为吃香。如今不仅县城有公交车,就是乡镇上都通了公交车,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
八九十年代以前通往乡镇的公交车班次不多,若有乘客太多时,车站难得会发一趟加班车,由车厢装有帆布蓬的五吨解放卡车担纲,行驶时乘客们站在车厢里晃个不止。
八九十年代,为创点收入,长途客车司机往往会将一车人带到其固定生意的路边店吃饭(2元/人),司机还能得到店方一定的奖励。有一次,一客车进了芜湖湾沚某饭店,店方将院门关起,不让客人出店,必须在店内吃饭。此举曾被当时與论十足批评了一番。
十几年前,在我们生活的城市,刚有市内公交且属私人经营,并且班次少且不定时也无固定站点。特别是我们住处属开发起始阶段,人们出行极不方便。如今政府经营的公交车已增至20多路。不过其数量也仅与八九十年代温州苍南龙港镇的公交车线路相当。
前些年,因清早买菜或早锻练的老年人与上班族或上学族争上公交车而受多方谴责!可如今事情出现了反转。由于交通工具的众多,除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外,许多城市公交车仅有几个免费乘坐的老年人照顾其生意,许多时候公交车只裁极少数人甚至放空行驶。
据媒体消息,为开拓经营路子,有的地方推出公交车在规定线路上随叫随停,随时上下客服务;有的地方推出公交车出租业务,为办大事客户提供服务,可这也仅是杯水车薪,难以改变目前日趋萎缩之窘态。
看来公交部门真得动动一惯聪明的脑子,想个好点的法子,让这曾经的香饽饽再次香起来,否则就有可能被湮灭在如潮般的车流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