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我们知青通过联系,一道回队里看望老朋友,一进村子,看到现在村子里面,只有老人和小孩在家里,青年人都去城里打拼去了,还有的在城里买了商品房,全家连户口都转迁到城里去了。
我们插队的村子,有2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知青点,我们知青点在二队,一队是上海知青点。
当时,我们点的几个人,在大队公社五七干部面前都表了态,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一队的上海知青们,和我们一样,在大队公社五七干部面前也表了态,其中,有一个上海知青还写了一份血书,提出要在“农村大干六十年”。当时的我们听到此消息,一是都觉得好笑:笑他年幼无知,笑他不知天高地厚。二是认为我们这里的老农,刚过五十就已弯腰驼背,活过七十就算高寿。这“大干六十年”,不是明摆着说假话么?不过那个年代需要这种人,需要这种人用假话去忽悠别人,所以不久他即成为了我们公社知识青年的典型,可以想象,这样的人是不会一辈子呆在农村的。否则,他也不可能成为典型。一九七六年,他上了工农兵大学,从此便告别了他发誓要“大干六十年”的生产队,当上一名文化工作者、、、、、、
时间进入九十年代,他也来到插队的生产队,还带着他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是描写一个农村妇女如何带领农民生产致富的故事。大家看后说,虽然文笔不过中学生记叙文的水平,但却一炮走红,还获得了某个权威刊物的大奖,就是未再提他的那份血书,“在农村大干六十年”的豪言壮语了、、、、、、
时代的变迁,连村民也都进城了,知青能在农村大干六十年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