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月的盛夏荷开稻熟香,燃起脱贫攻坚“夏季攻势”的烽火。泾县榔桥镇十名团员青年自发的组成了“攻坚小组”,成为该镇脱贫攻坚战“扶贫先锋队”。他们集聚青春力量,用攻坚克难、勇于担当做乘法,走遍全镇1289户贫困户,在扶贫“战场”上挥洒着青春汗水,绽放属于自己独有的青春光芒,为全镇脱贫攻坚工作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思想转变,从“要我去帮扶”到“我要去帮扶” “攻坚小组”的十名成员都是近两年才到榔桥镇上班的年轻干部,其中不乏第一次真正从城市走向农村的青年人,孔庆超便是个这样的“城市娃”。刚入职一周,孔庆超就接到了扶贫任务,镇里给孔庆超安排了五户贫困户,都居住于离榔桥镇集镇较远的西阳村,每次入户帮扶都要一整天的时间,而且他联系的贫困户又普遍年纪偏大,耳朵不太灵光,而且不会说普通话,他们说的孔庆超听不懂,孔庆超说的他们也听不见,这让孔庆超十分无奈,私下也向同事们抱怨:“这扶贫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啊。” 该镇扶贫工作站专职副站长严凯察觉到了孔庆超的消极情绪,作为同龄人,他很能理解孔庆超的畏难心理,他主动找到孔庆超,跟他分享了自己担任副站长两年来的心路历程,“报考公务员时,我是抱着“服务”的初心来的,特别是通过扶贫工作开展,让我明白贫困户的生活不易,我们能为贫困户做的小事,也是我们作为青年人能为祖国未来做的小事。”严凯的开导让孔庆超从抵触情绪中逐渐沉静下来,也慢慢转变了工作方法,得到了贫困群众的认可。孔庆超的转变被周围的同事看在眼里,他们也从孔庆超的身上学习到,扶贫不仅是扶持扶资,更是扶心扶志,这在全镇青年干部中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大家都力争真正把扶贫工作做到“做实事、做好事、做真事”,在孔庆超的建议下,镇青年干部结合脱贫攻坚“夏季攻势”自发组建了“攻坚小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2019年我们的脚步要踏到榔桥镇1289户每户贫困户家中。”这是他们给自己定下的第一个小目标。 能力提升,从“业务小白”到“扶贫先锋” “攻坚小组”不能光喊口号,结合平时大家的业务工作范围以及各人所长,组长严凯按照扶贫领域十大项目组,对十个团员青年进行了项目分工,大家立即主动联系了项目负责部门,学习文件精神和政策内容,“要先自己学懂弄通,自己要是都弄不明白怎么帮助贫困户落实政策。”负责农业产业脱贫项目的陈耀灿说道,榔桥镇是种植大镇,除去常见的农作物以外,还有茶叶、青梅、烟叶等特色种植,因此除了学习好业务,如何帮助贫困户有针对性的落地实施,发挥产业扶贫效用最大化也是陈耀灿思考的问题。 业务知识储备充足了,攻坚小组开始启动了入户帮扶。正值盛夏,小伙子们一个个顶着太阳、踩着星光,利用晚上和周末的休息时间,完成了全镇13个村居1289户贫困户的第一轮走访,他们了解贫困户生活状况,询问贫困户政策落实情况和对帮扶工作的满意度,每一项内容他们都认真倾听详细记录,许多贫困户看他们热的汗流浃背也不肯多休息一会,都十分感动,拿出家中的凉水、西瓜递给他们,“现在年轻人很少有这么能吃苦的啦!党和政府心里挂念我们呢,帮助我们致富,我们自己也要努力,可不能给咱党添负担!”70多岁的王炳荣一面帮小伙子摇着扇子一面对随行的村干部说道。 价值体现,从“寻找自我”到“实现自我” “青年志存高远,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习总书记在年轻时插队到梁家河大队,在和群众一起劳动的过程中,明白了青春奋斗的意义。“攻坚小组”的十名团员青年也一样,在完成“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中,在完成“群众”到“干部”的责任履行中,在完成“被动执行者”和“主动发起者”的积极作为中,他们也从脚下坚实的泥土中,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条“梁家河”。 小组成员韦枝亮是选调到榔桥镇的“三支一扶”,他选择了“支农”服务,在加入“攻坚小组”初期,他也是懵懵懂懂,只想着和其他小伙一起做点“正事”,经过两轮走访,韦枝亮领悟了“支农”的含义,“支农”的对象并不只是农业,更是农民和农村,农民的致富需要青年人贡献时代智慧,农村的发展需要青年人贡献时代力量,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韦枝亮找到了青年干部的未来和方向,足下所立之地便是肩头责任之所在。 在“恰同学少年”的青春年华里,记录着攻坚小组“济困扶贫挥雨露,走村串户历山川”的辛勤脚步。在平凡的小事中也同样也蕴含着伟大的精神,虽然他们仅是基层青年干部中的一个“螺丝钉”,却同样仰望星空,怀揣梦想,始终拥有赤子之心,秉承家国情怀,牢牢扛起新时代赋予基层青年干部的责任,做伟大中国梦的追梦者、圆梦人,在基层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为之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
|